2.燃氣發電朝低碳、無碳化
短期推動以氣換煤,提高天然氣使用以降低燃煤占比,並導入氫能混燒,於興達燃氣機組進行示範;長期燃氣機組則將搭配 CCUS 或進口碳中和天然氣減少排放,並持續提高氫能混燒比例與發展氫能專燒機組。
3.燃煤發電逐步去煤、去碳燃煤機組短期混燒氨降低碳排,於林口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進行混燒示範,長期將擴大導入與提高混燒率或搭配CCUS技術減少排放,並視低碳能源供給增加,基於國家安全戰略考量,將未屆齡燃煤機組轉為備用。
4.建構無碳燃料供應體系
為提供產業與民生所需無碳燃料,建置國內外生質能料源供應鏈、集運系統,輔導廠商投入建構集中處理系統,推動設置專區應用。
5.適時導入先進技術增加零碳能源運用空間
掌握全球前瞻去碳能源技術動向,評估國內條件及需要,針對不具發展競爭優勢技術,透過國際合作引進,以增加中長期零碳能源(電力)供給量能及系統調度裕度。
(二)建構配套環境
1.提升能源系統韌性,以確保供電穩定
(1)優先擴充再生能源電網基礎設施:因應未來再生能源占比提高,擴大再生能源饋線網路建置,進行高壓直流電網布建可行性研究、強化電網應變能力與完善電網數位化。
(2)擴大因應再生能源變動所需儲能等彈性資源規劃:精進再生能源預測技術,布建智慧電表,透過人工智慧(AI)、大數據應用與物聯網技術,強化發電、儲能、用電端資源整合,進行智慧調度,並將電網由集中型轉換為分散型,提升電力系統的韌性。
2.爭取公民對綠能建設支持
提升民眾對淨零認知,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,並促使能源設施著重生態友善,促進與環境生態、地方發展之共生共榮,以爭取民眾對綠能建設支持。
(三)開創綠色成長/去碳能源技術出口
1.提升發展本土優勢技術,打造綠能產業生態系
(1)整合資源預算投入優勢技術研發:
依減碳潛力、成本、技術成熟度、產業競爭優勢等條件,篩選去碳能源關鍵技術,建立短中長期具本土優勢去碳能源技術發展路徑與策略藍圖。
(2)扶植零組件國產化打造綠能產業生態圈:推動港埠風電專區,建立次世代離岸風力機關鍵零組件本土化開發能力,成為亞太離岸風電產業樞紐,並強化複合運用系統服務,輸出結合智慧科技的整合性綠能系統方案。
(3)培育綠色新創產業:發展智慧能源產業商業模式,整合AIoT、大數據分析、能源即服務(EaaS)等技術,提供創新能源服務。
2.促進去碳能源投資與國際合作
促進公私部門綠能投資,投入能源系統淨零轉型投資。建立國際合作機制,推廣我國優勢減碳技術與服務。
(四)建構氫能供需體系
成立「經濟部氫能推動小組」研議我國短中長期氫能供應推動策略,佈局氫氣來源與規劃基礎設施,並與澳洲、日本、德國等展開氫能合作。
1. 拓展進口氫能供應來源,確保氫能供應穩定
與主要氫能生產國家展開合作對話,並維持與國際相關機構交流,評估進口可行性,以取得長期且穩定供應的氫氣。
2. 完善氫能運儲基礎設施
配合國內氫能供需情形(來源、應用場域),規劃建設氫能輸儲基礎設施(接收站、儲槽、管線),並制定國內相關法規、標準,完善氫能管理制度。
3. 以淨零為目標,強化氫能技術發展及應用
(1) 發電應用:發展混燒/專燒氫氣技術與示範驗證,逐步擴大燃氣機組氫能混燒比例或直接作為燃料發電降低碳排。
(2) 產業應用:開發氫能去碳化製程(如:鋼鐵業、石化業等)。
(五)推動 CCUS 負碳技術應用
1. 加速碳捕捉、再利用技術研發,擴大應用規模
(1)加速既有碳捕捉技術商業化運用:
推動台電台中減碳技術園區建立碳捕捉技術示範先導廠,於 2025 年推動鈣迴路與化學吸收碳捕捉技術達商業規模。
(2)國營事業帶頭示範 CCU 策略聯盟,創造碳循環商機:
短期由國營事業中鋼與中油公司啟動「鋼化聯產」,應用同步研發之先進觸媒,將鋼鐵製程二氧化碳轉變為甲醇、甲烷等化學品原料,長期將擴大策略聯盟,創造碳循環價值鏈產值。
2. 開發本土碳封存潛力場址,建立安全性驗證場域
(1)開發本土潛力封存廠址:展開碳封存試驗廠址可行性研究,並推動試驗陸域小型注儲廠運行及海域試驗廠址注儲。
(2)本土封存廠址安全性驗證,化解民眾疑慮:參考國外作法,以先導沙盒計畫試行封存試驗,提供後續法規制定所需參據。
貳、製造部門
我國為出口導向國家,工業產品輸出占全國 GDP 五成以上,臺灣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,尤其在電子資通訊產業更具有全球領先優勢。以半導體為例,晶圓代工產值占全球 78%、封裝測試占全球 60%。顯示器產業產值逾新台幣 1.2 兆元,在 TFT-LCD 顯示面板產量是全球第二大,也因此形成我國製造部門用電量及排碳量較高的現象,但其對我國的經濟及就業人口極具重要性,所生產的產品更協助全球減碳及供應鏈發展。
2019 年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 147.46 MtCO2e,占全國總排放量約 51%,較 2005 年排放量增加約 2%,同時期 GDP 成長達104%,2019年製造部門每單位GDP的碳排量較2005年下降46%,其主要原因是產業積極推動減碳所產生的效果,包括:節能、轉換低碳燃料及電子業含氟氣體削減等。依經濟部統計,2005 年至 2019年製造部門燃料油消費量減少近 8 成、燃料煤減少近 2 成,主要是改用低碳的天然氣以降低碳排放;此外,電子業製程排放的含氟溫室氣體(如:PFCs、SF6、NF3)亦藉由安裝破壞去除設備削減了近 9 成的排放量。
依據國際能源總署(IEA)評估報告,以當前技術尚無法達成淨零排放,有超過一半的減碳技術需仰賴未來的創新突破才能達成,2030 年前須窮盡一切努力,開發突破性創新技術並於 2030 年後示範導入。
一、 淨零轉型推動策略
(一)推動策略
為因應國際淨零趨勢,達成國家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,經濟部除持續增訂公用設備效率標準,使低效率設備無法進入市場;輔導能源大用戶符合年均節電 1%要求,並適時檢討提升目標外,已提出「能源-產業」與「低碳-零碳」的 2x2推動架構,產業部門將以「先減少排放,再淨零排放」為推動策略。
(二)具體作法
產業部門將著手推動 3 大面向、11 項措施,依循先大後小,也就是先大企業後小企業,以大帶小的模式,並且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逐步實施;同時以結合產業公協會及供應鏈中心廠作法,推動中小企業建立碳盤查與減碳能力,驅動上、下游廠商,進行綠色採購、綠色生產等合作減碳,形成綠色供應鏈,創造我國淨零轉型競爭力。
1. 製程改善
短期以設備汰舊更新及導入智慧節能管理為主,長期則朝氫氣技術開發應用及含氟氣體削減等創新技術發展。主推四項措施如下:
(1) 加速產業設備汰舊更新:包括製程改善與設備汰舊更新、廢熱與廢冷回收技術應用,並逐漸導入新設備及創新節能技術。
(2) 節能與其數位化:包括建置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、導入智慧化能源監控系統、以數位管理技術減少 CO2 排放。
(3) 氫氣技術開發:包括建置高爐高溫反應模擬器與高爐噴吹氫氣噴嘴、啟動氫能冶煉技術研發計畫、建造連續式示範線、建立綠氫直接還原鐵技術。
(4) 推動含氟氣體削減措施:開發含氟氣體替代技術。
2. 能源轉換
短期以擴大使用天然氣及生質燃料為主,長期則朝百分百使用綠電及無碳能源應用等。主推三項措施如下:
(1)天然氣:擴大一般鍋爐使用天然氣、推動汽電鍋爐使用天然氣、天然氣+碳捕捉封存、購置碳中和天然氣。
(2)生質能:包括擴大水泥業及造紙業生質燃料使用。
(3)綠電:鼓勵企業實踐 RE100 目標。
3. 循環經濟
短期以原料替代、使用固體再生燃料(SRF)及能資源整合為主,長期則朝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(CCU)等突破性創新技術開發應用。主推四項措施如下:
(1)原料替代:包括水泥業礦石原料替代、鋼鐵業增用廢鋼作為替代原料、紡織業持續導入使用循環再生材料。
(2)廢棄物衍生燃料:包括擴大水泥業廢棄物替代燃料占比、擴大造紙業固體再生燃料SRF燃料占比。
(3)能資源整合:推動循環產業園區及聚落能資源整合。
(4)碳捕捉再利用(CCU)技術:將擴大石化業 CO2 回收利用與投入 CO2回收合成化學品研發。 |